近日,av线上 肝胆胰外科柯阳教授团队在肝癌领域顶级期刊《Liver Cancer》(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2024IF=9.1)上发表了题为《Rechallenge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narrative review》的综述论文。该综述首次全面总结了肝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再挑战的临床证据、治疗方案和病人选择,探讨了相关生物学机制,不仅为这一新兴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还为未来的临床试验、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制定统一的治疗规范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ICI再挑战指对曾因疾病进展、不良反应等原因停止免疫治疗的患者,再次启用ICI。目前,该策略在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等领域已有较多实践,但在肝癌中仍缺乏统一方案。研究汇总现有临床数据表明,肝癌患者接受ICI再挑战后,总体客观缓解率为13.8%,疾病控制率达50.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5.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7.4–16.7个月。尽管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前次治疗有所上升,但多数可控,整体安全性可接受。
研究归纳了目前临床应用于肝癌病人的四种再挑战方案:方案1:对于初次接受抗PD-1治疗的病人,采用靶向治疗联合抗PD-L1再挑战;方案2:对于初次接受靶向联合抗PD-L1治疗的病人,采用抗CTLA-4伊匹木单抗联合抗PD-1纳武利尤单抗再挑战;方案3:对于初始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的病人,采用抗PD-L1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抗CTLA-4替西木单抗再挑战;方案4:对前序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耐药后,再次采用相同的方案治疗。其中方案1和方案2较方案3和方案4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表现更好。就再挑战适应症而言,肝功能良好(Child-Pugh A级)、年龄≤60岁、肿瘤负荷较低的病人可能从再挑战中获益更多。
本研究由av线上 肝胆胰外科柯阳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进化与动物模型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勇彬研究员、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彭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厉智威副主任医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av线上 肝胆胰外科硕士研究生李进(2024级)、梁钰博(2023级)、王庆波(2023级)、罗万领(2024级)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优秀青年项目、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计划、昆医英才项目等的支持。
文图:肝胆胰外科二病区